为加强黔皖两地茶叶企业渠道间合作共享,促进两地行业间的沟通和针对茶叶初制、精制、包装、销售、电商等进行交流。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办公室支持,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主办, 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黔皖两省茶业渠道建设高峰论坛暨茶产业交流会于1月24日圆满落幕。
茗优荟萃 洞析黔皖茶历史发展
安徽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茶圣”陆羽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将我国产茶的地方划分为八大茶区,安徽也是茶区之一,产茶、制茶历史悠长,名茶众多,中国十大经典名茶安徽占有四种。同时,安徽也有十种出名的茶叶,分别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泾县特尖、涌溪火青、桐城小花。作为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近年来,安徽省茶叶产量和出口均呈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但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挑战下,如何持续提升安徽省茶产业、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贵州是高原省,位于西南之境,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贵州大山连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唯一低纬度、高海拔、日照条件兼具的原生解态茶区,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和高品质绿茶的重要产地。贵州省茶叶质量非常好,但在加工环节上,一直存在着加工结构不平衡,生产基础设施落后,茶叶生产缺乏核心生产技术的问题。精加工的不成熟,使茶叶生产在各个环节造成资源浪费,生产设备依旧沿用原有的工艺和操作,在特殊产品的加工上,明显出现粗加工的态势。没有先进的核心技术,无法保存茶叶的新鲜质量。都成为贵州茶走出去的桎梏。
安徽作为传统的茶叶强省,贵州作为新兴的茶叶大省。安徽茶园面积270万亩,贵州已经超过了700万亩。贵州每年的茶产量为32.72万吨,安徽为13.4万吨。近些年来,贵州茶叶已经逐步成为安徽等东部茶叶强省的原料中心。文化引领,助力黔茶出山,此次黔皖两省交流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以茶为媒 构建黔皖茶业交流桥梁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的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23日,考察团一行来到了黄山市祁门县 “安徽省天之红茶业有限公司”“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深入红茶的生产加工车间,了解红茶的相关知识,学习红茶的制作工艺。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祁门红茶博物馆红茶产品展示区,在品饮了祁门红茶后,对祁门红茶的产品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到“祁门红茶不愧为世界三大高香之一”,同时感慨到,贵州红茶的香气、滋味、汤色,其实并没有被拉开太大差距,但祁门红茶加工技术精细化程度较高,出来成品外形较好,值得我们学习。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有机茶每年以20%增长率迅猛发展,而安徽有机茶的出口量在全国占有一定比例,贵州茶叶天然地理环境优沃,为有机茶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学习借鉴有机茶的产业发展状况,考察团一行来到了“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等有机茶叶企业参观考察。考察团一行人在黄山市新安源董事长方国强、董事长助理方素霞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产品研发与生产车间,全过程了解新安源有机茶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考察的过程中,方国强董事长兴奋的说到“新安源有机茶能有今天的品牌效益,离不开安徽捷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茶叶色选机,茶叶色选机的应用使的公司有机茶规模化、统一化、科技化生产,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捷迅光电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已成为第三代“云”色选机的领航者”。随后,考察团一行就茶园基地管理、产品创新研发及销售等相关问题与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对接。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提到黄山毛峰,自然而然想到黄山毛峰的名片“谢裕大”,24日,考察团马不停蹄奔赴“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在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谢瑜带领下,考察了谢裕大茶博馆,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据了解,公司的车间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走进茶叶精制工厂,位于加工厂内的一台大型生产机器吸引了考察团一行人的注意,一键式的智能操作系统、统一化的生产工序使得考察团纷纷驻足观看。据了解,这是安徽捷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TW6R红外茶叶色选机,该款茶叶色选机采用全球首创的云技术相机、云图像采集处理、光谱分析技术以及国际领先的红外技术,可精细选出普通色选机所无法选别的杂质,深度识别微小而精细的杂质,完美展现高清扫描、精准识别以及高速运算的作用。随后,考茶团一行分别参观考察了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杨村茶厂,工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山毛峰茶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流水线4条。
考察团一行还考察了松萝茶业、中国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以及黄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在黄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杭正东向黔皖两省的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介绍到“实验室目前现有仪器设备211台,其中大型检测设备33台,包括LECOPegasus 4D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赛默飞Q-Exactive 高分辨质谱、岛津GCMS-TQ804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岛津LCMS804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WATERS 液相色谱仪等大型检测设备。不仅为全国茶叶生产企业提供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还承担企业产品自检自控、农药残留筛查及确证、有机茶园认证项目检测等业务”。
高峰论坛 共谋黔皖茶产业发展
通过三天的考察学习 ,黔皖高峰论坛三天行程圆美结束,“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福寿”“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谢瑜”“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国强”“谢裕大茶业总监汪奔”“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贵州省茶叶品牌发展促进会专家组组长莫荣桂”“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徐瑛”“普定县茶叶站站长周元鑫为”“贵阳花溪赵司贡茶场场长刘立”等茶行业精英在交流会中纷纷发言,畅谈自己对茶产业发展以及几日参观考察的感想。交流会最后,“安徽捷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振林”做总结发言。
黄山一品有机茶有限公司创始人程福寿主要从三个从黔皖两省茶产业的现状、目前国内茶产业出口相关问题以及贵州红茶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会上,针对有贵州茶企提出想做黄山毛峰的问题,程福寿讲述到“贵州省想做黄山毛峰,并不是说企业请一位制作黄山毛峰到贵州传授制作工艺这样简单,要从贵州省层面考虑,其中涉及技术如何推广、吸收、融合、推广等多方面考虑”。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首先表达了对安徽捷迅光电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振林以及团队的感谢,周到的接待、细致的服务以及针对性的企业考察安排,让贵州茶企们感动不已。其次徐嘉民讲述到,此次组织贵州茶企到安徽来学习,是为了让大家有所收获,汲取安徽茶企发展的精华,并融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B2B事业部)总监汪奔交流会谈论到,听说贵州茶企们来安徽交流学习,毅然决然更改了本来的行程,就是希望能够跟贵州茶企们建立联系。此行为此准备2份干货,其一,中国六大茶类,绿茶在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贵州作为全国绿茶原料的最大供应产区,早已经被世界"盯上了,而谢裕大未来也将在贵州建立自己的产区,希望今天能够贵州的茶企们建立联系,为日后谢裕大在贵州茶区扎根奠定基础。其二,谢裕大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取决于谢裕大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贵州茶企们如果有技术上、设备上等等问题,谢裕大一定尽所能的帮助。
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徐瑛讲述到,贵州是产茶大省,茶叶加工型企业、合作设较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如何解决产业分工问题,是贵州茶产业的重中之重,是接下来要思考产业化分工问题。政府引导企业做好工能划分,争取不同的茶叶品类,、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界定。安徽茶业市场定位准确,标准化程度高、加工机械化程度高,例如用色选机代替人工操作,高效、高质量、高规格等大大节省了人工所产生的茶叶质量不一的问题。
普定县茶叶站站长周元鑫为现场的茶企分享了自己这几天学习和交流的感想,贵州茶叶要想做好首先需要从这个方面下功夫。其一、政府要在品牌建设方面狠下功夫,提高市场知名度其二、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资源优势,做好市场定位,瞄准目标市场,不管是产品也好,机械设备也好,要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跟从。其三、茶叶品质、质量安全还是要放在第一位,必须坚守、坚持“干净茶、健康茶、生态茶”的原则。
贵阳花溪赵司贡茶场场长刘立谈及这次安徽之行,感慨到“参加了这次黔皖两省茶高峰论坛,原以为是跟当地茶人交流学习,没想到只是学习了,谈不上交流。在捷迅公司的费心安排下,我们去了几家大型茶企,厂房占地面积之大,让我们惊讶,生产车间之大,都可以当飞机跑道了,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大型密集联动自动化茶机设备,更是让我们觉得贵州茶加工企业的巨大差距。并且,几家茶企都建了茶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底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对茶真切的爱,才在风雨飘摇的商海坚持至今,并强势有力地引领茶界的发展 ,成为茶界楷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色教授陈振林的捷迅企业。他的企业是做电子光波色选机的,虽说是因为卖给贵州茶企色选机,才结下的缘分,也正因为这个缘分得以有方方面面的认识。捷迅的企业文化就做的很好,第一天就邀请了我们参加了他们的晨会,体验了他们军事化管理带来的严谨作风。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又让员工充满朝气和感到家的温暖。经常听到他挂在嘴边的是“我们捷迅家人”,在此感谢捷迅光电,感谢色教授陈振林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安徽捷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振林为本次交流会做总结发言,陈振林讲述到“安徽捷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黔皖高峰论坛,就是希望贵州的茶企能够和安徽的茶企互相学习,沟通交流,要想做好茶,茶企本身需要走出去,把别人先进的制茶技术引入企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补齐自己的短板”。